在为期20个星期的课程中,准特工们除了要学习射击、格斗技能,掌握情报收集、分析、法律以及战略战术运用等知识和技巧外,还要参加模拟实战。学院内有座模拟城镇叫“霍根巷”,学员们在这里要进行蹲守、追踪、抓捕以及防爆等多种演习。克劳福德笑称,城镇里的“霍根银行”是美国遭劫匪袭击最频繁的银行,每天平均被袭3次。
FBI在全美56个城市设立了外勤办事处及下属400多个地方分局。较大的分局有上百人,较小的有10多人。分局下设的办事处遍布全美各个城镇乡村。此外,FBI还在全球62个国家设有驻外机构。国家学院里的“准特工”们在毕业的时候,每人会拿到一个信封,被告知分配到何处工作。据蒂莫西介绍,一个初级特工每年的底薪是5.7万美元,大大高出美国的平均工资。
“9·11”事件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CIA)的工作有了更多的重合。
国家学院负责情报训练的杰弗瑞·马扎奈克打了个比方。他说,一直以来,FBI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接球手,犯罪行为发生后立即展开调查,而CIA更像投球手,总是先发制人。不过,“9·11”之后,FBI特工的工作向CIA靠拢,倾向于广泛搜集情报预防恐怖袭击的发生。
这种变化渗透在FBI的各个领域,比如实验室。与国家学院相邻的实验室大楼,据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犯罪侦破技术。这里有爆破物实验室、器械和兵器检验室、鞋印和车辙研究室、指纹鉴定和档案室、血液化验室、笔迹鉴定室、文件鉴定室、特殊摄影研究室、密码研究室等等。
实验室负责人之一鲍勃·弗雷姆介绍说,在指纹鉴定和档案室里,存有约1.75亿份指纹档案,每天要受理2.5万余件查询业务。利用尖端的激光技术,他们可以分辨出40年前留下的指纹,也可以把手套里留下的指纹取出来。另外,利用电脑拼接技术,他们还可以将被碎纸机粉碎的7000多条碎片,拼成50页的完整文件,或者根据一点痕迹复制出全部指纹。他说,“9·11”之后,“恐怖袭击爆炸物分析中心”上升为主角,通过刑侦和技术手段制止爆炸的发生。
在国家学院教学楼走廊的墙上,贴着“FBI十大通缉犯”。媒体官员克劳福德自豪地告诉记者,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虽然是被美军抓获的,但准确情报却是由一名FBI特工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