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还是“抬价”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第一次遭遇美国发起的“301条款”调查。2010年,美国曾针对中国单边发起“301条款”(第一版本)调查,但在美方调查过程中,中美通过谈判解决了相关问题,美方未采取相应措施。
虽然特朗普上台之前就多次重申要实施“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政策,并扬言对中国商品课以重税,但上台执政之后,尤其是中美领导人海湖庄园会晤之后,中美双方积极推动“百日计划”,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上个月,两国又举行中美全面经济对话,商讨“一年计划”等。那么,在如此良好的合作背景之下,特朗普为何突然对华动用贸易“核武器”?特朗普此番是要“死磕”中国,还是再次使出“商人本性”放烟雾弹为其谈判争取“要价”?
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指出,特朗普本性上是个商人,在谈判前频频释放烟雾弹是其惯用手法。在今年4月海湖庄园会晤之前,美国政府接连炒作“对台武器销售”“WTO经济制裁”等话题都是这一手法,“目的都是为了争取在与中国的谈判中要价高一点”。此外,从此次特朗普抛出“301条款”调查的过程来看,争取“要价”也应是其最主要诉求。
据法新社报道,白宫早在7月底就开始炒作“301条款”调查,并称特朗普将于8月4日签署相关文件;然而,随着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的投票日期临近,白宫宣布推迟相关计划;8月12日,中美领导人应约通电话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后,美方再次传出将于14日签署调查文件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之所以启用“301条款”这一近20年来已很少被援引的法律条款,或许正是看中了该条款最长可达一年的调查周期,而这恰好为其争取“要价”提供了空间。
意图将中美贸易与朝鲜问题捆绑
尽管特朗普高喊对华贸易调查是为了“公平与对等”,但外界都明白这只是其冠冕堂皇的说法。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只是一个说辞,背后隐藏的两大目的更值得深究。
从浅层诉求来看,启动贸易调查威胁对中国商品采取“惩罚性”措施以扭转贸易逆差,助推“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实施是特朗普的一大诉求。这一点不仅是针对中国,即便是对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加拿大和欧盟,特朗普的做法也是如此。在本周三即将于华盛顿举行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谈判中,加拿大的最主要底线就是寻求从购买美国货的指令中豁免。
从深层诉求来看,将中美贸易与朝鲜问题捆绑才是特朗普的最主要目标。之前,特朗普曾直白暗示,如果中国加强对朝施压,令其收敛核导计划,他就会稍微放过中国。8月10日,他又在记者会上说:“我们每年在与中国的贸易上损失数千亿美元。他们知道我的感受……如果中国帮我们,我对贸易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
8月12日,白宫传出贸易调查即将启动的消息后,美国《纽约时报》即评论称,“特朗普总统正式展开了通过贸易战争施压中国控制朝鲜行为的‘以中制朝’战术”。
外界担忧触发中美贸易战
针对特朗普对华启动“301条款”调查,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调查可能加剧美中两国的紧张关系,导致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爆发贸易战。
不仅美国商界人士担心对华启动的“301条款”调查可能伤及本国消费者和进出口企业的利益,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国际社会也担心因此遭受池鱼之殃。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迈克尔·富利洛夫已警告澳大利亚政府,必须严正对待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出的贸易威胁。他称,一旦中美发生贸易战,澳大利亚在能源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利益将面临威胁。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4日也回应称,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她呼吁美方实事求是地看待有关问题,客观评价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国通过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她也敦促美方采取的贸易措施应该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