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抹不去的牵挂
本报驻泰国记者俞懿春
“记忆中,小时候不断有海外亲戚回国探亲,逢年过节总能收到来自南洋的衣服零食,这让幼小的我对海外无比向往。”2000年,年仅24岁的福建晋江青年蔡上新怀揣着仅有的3000块钱,背井离乡来到泰国谋生。
经过17年发展,蔡上新公司的产品目前占据泰国伞业市场的40%。“家乡东石镇传统伞业的兴盛,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蔡上新说,随着祖国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产品得到更多信任,他的订单也多了起来,“‘中国制造’在泰国得到了普遍认可,海外的生意更好做了。”
随着在泰国事业的蒸蒸日上,蔡上新也心系祖国和家乡发展。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毫不犹豫向灾区人民捐出善款;在母校侨声中学六十华诞之际,他与妻子一同捐资,为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就学条件;在2012年日本企图通过“国有化”窃取我国钓鱼岛时,蔡上新与100多位泰国华侨华人自发来到日本驻泰大使馆前,高举中国国旗,举行和平抗议。
在今年5月由国务院侨办主办、北京市侨办和北京大学承办的“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研修班”上,蔡上新感受到祖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视,对年轻侨领的关心。10多天的培训,让他对祖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现状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更是让他信心大增。“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推介到泰国及周边国家,同时要发挥商会的优势,组织泰国企业家、华侨华人到中国投资,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蔡上新说。
年过花甲的泰国中医师总会会长林丹乾在泰国已经生活工作了23年,他为推动中医在泰国的合法化做出不懈努力,并最终取得成功。目前,泰国经过注册的中医师有900多位。“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师来到海外,也把中华文化通过另一种方式传播给当地人。”林丹乾说。
2012年,林丹乾经泰国中医界公开投票选举、泰国卫生部官方批准,高票当选为泰国卫生部中医执业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协助泰国卫生部把中医管理进一步正规化、专业化。近年来,他也积极牵头推动泰国中医师总会与在泰国的孔子学院合作,开展医疗义诊活动,尤其是对泰国本土中医师进行医疗技术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泰国,不仅有像蔡上新这样的优秀侨领、像林丹乾这样干出不凡成绩的老侨,还有更多的、在各自能力范围内发光发热的普通华侨。“80后”的江西女生杨莉是一名新侨,来泰国的时间不到4年。2015年泰国四面佛爆炸案发生次日,她主动跑到中国游客所在的医院,一待就是数日,为受伤同胞及遇难同胞家属提供志愿服务。
“都是中国人,我能帮忙的就一定会竭己之力。”朴实的话语,透露出杨莉对祖国同胞的深厚情感。无论是老侨还是新侨,祖国都是他们心头最大的牵挂,也是最强大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