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际  >  国际新闻
搜 索
恐袭阴影下 “不害怕”的欧洲何时才能不再受伤
2017-08-22 08:47:03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西班牙巴塞罗那货车恐袭阴影未散,德国、俄罗斯等国又先后发生持刀行凶事件。最近一周,欧洲各国短时间内频繁遭遇恐袭,再度引发安全担忧。为何欧洲恐袭频发?近年来恐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面对恐怖分子不断升级的手段,普通民众如何才能不再受伤?

  【从枪支炸弹到汽车:手段改变,恐怖依旧】

  8月1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发生的恐袭事件,嫌犯驾驶租来的货车冲撞人群,导致上百人死伤。上周末,芬兰、德国及俄罗斯先后发生持刀袭击事件,后两起袭击已被确认为恐袭。

  分析指出,近年来,多起发生在欧洲的恐袭事件均使用汽车撞人、持刀伤人等方式,呈现“低技术、软目标”的特点。

  2016年以前,恐怖分子多用炸弹、枪支制造恐袭。2004年3月的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2005年7月的英国伦敦自杀性爆炸袭击、2015年的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枪击案,恐怖分子均使用炸弹、枪支作案。

  以2016年为节点,恐怖分子制造袭击的武器慢慢从炸弹、枪支等,转变为了货车、卡车、刀具等易获取的物品;汽车撞人、持刀伤人的恐怖袭击越来越普遍。

  2016年7月法国尼斯卡车撞人、2016年12月德国柏林圣诞市场恐袭、2017年6月伦敦桥附近货车撞人并持刀伤人、8月西班牙巴塞罗那货车撞人……这样的袭击方式,因袭击工具易获取、恐怖分子易仿效、情报部门难以监控,使得欧洲多国反恐机构防不胜防。

  【从输入到内生:极端“渗透”,防不胜防】

  除了恐袭手段的改变,近年来,欧洲恐怖分子“本土化”趋势加剧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欧洲反恐专家表示,中东恐怖组织与欧洲本土极端分子“对接”,使后者成为恐怖主义的“促进者”和共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此前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随着极端思想的渗透传播以及欧洲各国内族群融合的矛盾依旧突出,不少欧洲本土的移民后代或其他对现实不满的人群,会选择响应极端组织的煽动口号,在本国内发动恐袭。

  此外,在2017年欧盟恐怖主义形势报告中,欧洲刑警组织称,“伊斯兰国”生存空间遭到极大打压后,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战的极端分子陆续“回流”到欧洲,给欧洲带去更多不安全因素。

  一方面,“伊斯兰国”从各个渠道进行“洗脑”宣传,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种族融合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内生型”恐怖分子慢慢在欧洲大地滋生。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邱浩